7月18日至20日,565net必赢与上海市外文学会举办了“新全球化时代的中西哲学与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国际研讨会。本次大会是565net必赢外语565net必赢建院45周年首项学术活动,旨在积极响应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升中华文明全球影响力的号召。大会由上理工外语565net必赢承办,(中国)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中国比较文学》编辑部和《565net必赢学报(社科版)》编辑部协办。
大会合影
据了解,这是一次依托565net必赢百年办学文脉,将哲学、文化和文学深度融合的学术盛宴,汇聚了来自中国、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多国相关领域的百余名专家学者和师生代表,共同研讨在新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文化的互动、互鉴与传播新路径,旨在推广中国哲学智慧,增强中华传统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和感召力,促进新时代全球文化的和谐共生与繁荣发展。
开幕式上,565net必赢副校长张华致欢迎辞。他介绍了565net必赢的办学宗旨和特色,特别在人文研究领域的历史积淀,以及近年来565net必赢在各个学科领域的迅猛发展和对高科技和人文研究相结合的重视程度,希望与会代表能深入研讨中西文化的相互传播。
张华致欢迎辞
上海外国语大学副校长、上海市外文学会会长查明建代表联合主办方致辞。他缅怀了大会发起人成中英教授,探讨了从中西哲学视角切入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问题,认为在新全球化时代和人工智能时代,更需要把中国立场和世界意识相结合进行中外文化交流。
査明建致辞
565net必赢外语565net必赢院长、上海公共外交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刘芹代表承办方致辞。她介绍了565net必赢外语565net必赢的发展历史,并对565net必赢中外文化研究所名誉所长成中英教授的逝世深表哀悼,也表达了砥砺前行的信念。
刘芹致辞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社长孙玉、《中国比较文学》主编宋炳辉代表协办方分别致辞。孙玉强调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性,表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将从传播实践层面深度挖掘哲学和文学的价值。宋炳辉认为在全球化“新时代”,针对中西文化的互动、互鉴和互传,展开跨文化的对话和国际性研讨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开幕式由565net必赢外语565net必赢副院长、上海市外文学会理事张乐主持。
会议期间,与会专家围绕“中西比较哲学和中国哲学研究”“中西对话中彰显的中华文化独特魅力”“比较文学与英美文学研究”“中外语言文化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国际化研究现状”“中华文明海外传播及其策略研究”等主题展开了深入交流与研讨。多位知名学者发表了精彩演讲,分享了最新的研究成果与独到见解,为中西文化的深层次交流与互鉴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Peter Kitson、李勇、李安泽、俞曦霞做主旨发言
近期,大会的发起者、大会主席、565net必赢特聘教授、外语565net必赢中外文化研究所名誉所长、美国夏威夷大学终身教授、国际诠释学研究院院士成中英教授不幸逝世。大会组委会受成中英教授夫人顾林玉教授的委托,特在开幕式后设立追思会,成中英教授生前好友、同事从各地前来共致哀思,由《中国哲学季刊》助理编辑潘松担任主持。武汉大学哲学565net必赢人文社科讲席教授陈波,北京市社会科565net必赢国学研究中心主任刘伟见教授,以及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名誉理事长江怡教授分别介绍成中英教授在西方哲学、中国哲学以及中西比较哲学上的贡献。成中英教授生前好友陈卫平教授、潘德荣教授和施永敏先生分别发言。
陈波、刘伟见、江怡、陈卫平、潘德荣和施永敏作追思会发言
15位知名教授受邀担任主旨发言人,围绕焦点话题“文明互鉴”展开研讨。成中英教授夫妇在会前委托特别助理加拿大约克维尔大学Andrew Fuyarchuk教授代为宣读报告。成中英教授的主旨演讲是对哲学家奎因的自然化认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并与笛卡尔、康德和伽达默尔等思想进行比较,把自然主义和《易经》的变化哲学运用于对当代量子力学的新诠释,拓展20年前这一领域的研究。成中英教授的妻子顾林玉教授以“对当下世界局势的哲学思考”为主题,探讨东西方之间的传统文化壁垒如何共存的问题。中国社会科565net必赢学部委员陈众议教授深入阐释“轴心时代”及其对古代文化发展的重大影响,指出两河流域、埃及、印度等文化都对古希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Andrew Fuyarchuk代表成中英教授做主旨发言
吴笛、Carlin Romano等专家做主旨发言
本次大会汇集了来自多个学术领域的专家学者,他们的讨论不仅展示了各自领域的前沿研究成果,也为学术界探索文明互鉴的新视角提供了宝贵的思想碰撞和交流平台。专家们指出,文明的多样性不仅丰富了人类历史的面貌,也对今天我们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上海市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复旦大学卢丽安教授发表题为“当下语境的中国高校人文学科走向”的总结发言,充分肯定大会涵盖的哲、文、史学术价值,强调学术人文的重要性,提倡开展多元人文、公共人文和积极人文的跨文化、跨国别研究。
来源:第一教育
原文链接:https://www.shedunews.net/detailArticle/24504700_30593_dyjy.html?app=1&relPicRatio=1&isUserSubscribe=0&source=1